行业资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企业动态>行业资讯

学到牛牛:5G和物联网代表了什么?——从互联网公司看未来数字企业

编辑:学到牛牛IT培训    发布日期: 2022-04-13 17:08:40  

传统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红利给中国带来的更多是基础设施的补全,我们现在常说的互联网行业,其实是被移动互联网带动的产业。

互联网企业颠覆的是什么?

王兴说,互联网上半场实际上吃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无论是硬件设备,如智能手机的普及,还是软件业务,淘宝将买卖物品的行为线上化,都是因为中国的人口红利让这样的业务非常好做。而互联网下半场需要更深入到一个行业做更艰难的买卖。

True,但这只是一个视角。

另一个视角就是,实际上过去发生的很多线下行为,在逐渐被手机这个设备和背后的移动互联网所替代。

因为线上化的方式可以节省很多原本线下所需要支出的成本,尤其是因物理空间和人力所限制的成本,比如房租、工资等。

所以这样的替代有些是合乎道理且顺理成章的,比如移动支付、线上商城、内容和广告等。有些则相对生硬,比如o2o,比如明明门可罗雀的店铺却必须扫码点单。

5G和物联网可能会颠覆什么?

如果从这个视角发散出去,可以从5G和物联网上看到的新机会又是什么呢?

从技术能力上看,5G允许了设备间低延时的交互,物联网又从软件层面允许多设备发生协作。

如果把过去的互联网当作是在软件层面替代人类协作活动所产生的成本,那么未来的物联网,可以当作是在节省人与机器发生协作活动时所产生的成本。

比如现在我们需要大量的工人到工厂去操作机器,所以工厂始终要建立在城市周边,那么如果未来可以远程操作和监控机器,就可以把工厂建在位置更偏僻,生产材料更易聚集的地方。这实际和电商节约了店铺和店员的成本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能力上从人与人交互拓展到了人与机器的交互。

当然这样的未来还比较遥远,但从这个逻辑出发,可以更容易理解现在的技术在做什么,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5G和物联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5G和IoT技术的成熟,也预示着人类彻底地步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下半场,也不再是纯粹软件能力上的打磨,而是软硬结合能力的综合对比。

现在Iot技术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从底层的协议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都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或成熟的市场化产品。

炒得火热地华为鸿蒙操作系统就是面向IoT的,但暂且不管技术上是否成熟,就说Iot这个市场,现在并没有市场化的应用场景,自然也无从构建完整的生态或产业链。

对应着来看,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虽然微软、ios等操作系统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打磨,但都是在电脑、手机设备普及之后才真正形成了用户、开发者生态,以及相对完整的产业链,andriod系统更是基于消费者市场的压力短时间催生出来的。

用相似的思路,催熟Iot技术,也需要找到并依靠一个类似的消费者市场。

催熟物联网的市场在哪?

从当前技术和市场趋势下,最可能的几个应用场景分别是:智能家居、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然而他们又各有各的优势和缺陷。

1.智能家居

开发者生态:3星;商业生态:2星;市场标准化:2星;

技术壁垒:低;业务壁垒:中;行业潜力:低;流量渠道:无

总结:供应侧完整解决方案的产业链补全困难重重,导致需求侧需求难以释放,而缺乏相对集中的流量分发渠道,又限制了供应侧的商业生态和开发者生态。孵化IoT的契机可能在于建立完整共赢的产业合作,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

案例:小米

智能家居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国内也已经有了小米这样领头的“头号玩家”,形成了从研发到众筹再到量产上市的完整闭环。

但这个闭环搭建起来并不容易,整个曲折的过程也表现在了小米C端App的变化上,从最早的一个在线商城逐渐衍生出三个不同业务核心的App(引用小米在知乎上的官方回答):

1、“小米商城”主要销售手机及相关配件和衍伸产品,包含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小米净化器等;

2、“米家APP”集智能设备操控、米家有品、酷玩资讯、个人中心于一体,一个APP就可以满足用户操控和购买的需求。在操控设备的同时可以一键购买设备耗材。

3、“米家有品” 依托生态链,除了小米及米家品牌产品、生态链公司产品外,还引入三方优质厂商,包含小米自营产品以及第三方生态链产品。

“米家App”可以当作是以智能家居场景为核心,构建起的一个操作工具+社区电商平台,“小米商城”可以当作是类似Apple Store的官方购买渠道,与之对应的就是“米家有品”,或许小米认识到一个生态不可能由一个公司撑起来,同时对互联网电商做出一些尝试。

暂且忽略它众多的运营问题,有趣的是它不定期推出的众筹项目,这为小米全产业生态都提供了一个对接到商业生态的入口,同时配合使用智能模组或云服务接入IoT平台,同时对接到“米家App”、“小爱音响”等C端流量入口,有效地为制造商提供了从生产到销售全闭环的渠道。

小米在生态链的搭建上更像一家投资企业而不是制造业,过去几年投资上的硕果累累也为整个小米生态做出了极大贡献,甚至也尝试投资了智能家装公司带动智能家居市场。

最终,结合小米为数不少的C端用户,在由小米一手打造的商业生态闭环下,也催生了相对封闭的开发者生态。

小米生态

但问题也一样明显,智能家居发展这么多年依然不温不火是有原因的:一个健康地生态是不可能由单一的行业或一家企业催熟的,就像移动互联网上各种线上业务的崛起也离不开3G、4G等基础设施的完备、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市场等流量入口的搭建等。

智能家居的崛起也可能天生依赖着上游产业的标准化,也就是装修市场。但装修市场由于其灰度过重的盈利模式、复杂的分包管理、过长的采购链条等原因,一直无法出现可以完成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大企业。同时,家装行业的门槛很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家装80%的市场份额是被中小公司所占据,而且很多城市都是本地家装企业做得好,鲜有全国性品牌。雪上加霜的是,持续十多年野蛮生长的房地产行业也在从方方面面压缩着家居市场扩展的空间,无论是供应侧还是需求侧。

在供应侧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的家居服务,就导致在智能家居领域落地时遭遇了如下问题:

一是链接应用场景的流量渠道依然有限,一个智能音箱让各大厂商看到了些微流量的可能性就开始铺天盖地的争夺市场,但最终这些音响依然逃不过沦为小孩子玩具的命运,智能家具不可能跳过背后依托的装修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企图用一个设备就构建起流量渠道,来讲圆智慧生活的故事。

二是即使底层技术相对统一和简单,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方案。以阿里的天猫精灵为例,平台端兼容了大大小小、几十上百个智能化品牌,先不说这里面有很多都是来自于一个方案商,但不同品牌的产品在如此简单的技术上却对流量终端对接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最终智能家居品牌的胜利还是要看谁能占据更多的基础市场。现在市场缺乏一个足够具有话语权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否则可能过两年,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房时,就让基础房里带有智能模块,智能家居只需要接入电路和网络就自动联网。然而涉及到房地产这块大蛋糕时,利益分配就成了最大的困难。

在供应侧行业壁垒重重时,除了期望高新技术可以颠覆传统企业外,另外的可能就是期待在地产霸权下是否有足够的压力让房地产商去赚更难赚的钱,只有当市场上出现了稳定的流量渠道,智能家居才能成为落地的生活方式而非概念化场景。

2.车联网与自动驾驶

开发者生态:3星;商业生态:3星;市场标准化:4星;

技术壁垒:高;业务壁垒:中;行业潜力:高;流量渠道:整车厂、滴滴等

总结:电动车产业市场巨大,又借着中国政策的风口,相应的产业都受到了政策和投资的关注,也是最有可能催熟IoT能力的市场。但交通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技术发展与业务协同的合力结果,IoT的孵化契机可能性很多但尚不明确。

案例:镁佳

车联网早期也面临着跟智能家居一样的困境,甚至更为严重,各大汽油车厂商和完整的分级供应链体系牢牢地控制着市场,直到埃隆马斯克开放了电动车的全部专利,盯着特斯拉的成功,世界上涌现起电动车的造车热潮。

在中国,结合能源安全、2025中国智造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大背景,电动车制造、自动驾驶、车联网等相关领域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传统汽车行业被欧美车厂压的抬不起头时,电动车这几年的发展让全中国看到了弯道超车的可能。特斯拉在上海建厂也大大加强了对行业的信心。为了降低成本,以及符合国内的补贴政策,特斯拉预计将在2020年内实现70%国产,而且在中美摩擦的压力下,这个速度与比例可能还会大大提高。

中国的造车行业在电动车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吸引着无数开发者进入,尤其是AI、自动驾驶、ADAS、车机系统等都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这就酝酿着开发者生态的需求。比如从蔚来离职的庄莉,就加入了镁佳科技担任 CEO,研发比手机操作系统ios、andriod等更复杂的整车级别的分布式操作系统。

这个“分布式”非常有趣,它代表着镁佳面向IoT的野心。就像备受国人关注的华为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也是面向IoT的分布式操作系统一样,“鸿蒙”的落地最终还是离不开华为手机,“镁佳”的落地也离不开与整车厂的合作。所以即便更让人兴奋的应用是“车联网”这个可能的汽车互联网,但“镁佳”在官网上强调更多的是自己车零件的API(模组)、HMI设计和开发、整车设计、管理系统对接等能力。

与欧美巨大的传统汽车存量市场不同,在中国电动车软硬结合甚至硬件简单、软件复杂的技术要求下,造车行业里是否可以或需要孵化出软件的Tier 1供应商,可能“镁佳”这样的路径会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也给了想在车联网里布局的各大厂商一份参考。

电动车的车联网生态与自动驾驶,可能是当前催熟IoT产业最好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各大互联网厂商、硬件制造商都纷纷布局造车,毕竟这么大的汽车市场,生存空间并不狭隘。

汽车的市场很大是因为需求强烈,但同时它解决的问题又非常单一:交通和运输。

“车联网”与“自动驾驶”在当前技术上从两种思路上尝试对交通这个复杂系统进行优化,就是系统的去中心化协作,和独立车辆的能力提升。然而复杂系统的有趣之处,就在于解决方案并不能去期望用单一思路对整个系统进行重构,而是要在有限资源下发挥效益,并最终牵引整个系统走向正向循环。

所以“车联网”发挥效果不能等到整个城市都建设好交通所需的传感器,自动驾驶也不可能强大到应付所有情况,ADAS会是必然的发展路径。

当人类的交通行为在ADAS的限制下越发规则,当分布式协作能力足以让相近的车辆联动为子系统,或许智慧城市的供应商就足以借此对城市的交通做整体的协调,地图软件等方案商又可依此更智能地安排汽车行驶路径;这时,或许不需要极其精密的激光/雷达设备就可以实现我们预期的自动驾驶。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会有车联网方案商为ADAS方案设置标准的分布式沟通协议?或是城市规划的自动驾驶车道催熟出可应用的自动驾驶?又或是滴滴等服务商与车厂合作的出行服务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相信自动驾驶与车联网技术会很快成熟,但最终形态很可能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差别不会太小。未知的方案下,催熟出的物联网技术或能力是什么,以及如何或者能否被复制到更多场景里,现在也都还是一个问号。

3.工业互联网

开发者生态:1星;商业生态:2星;市场标准化:1星;

技术壁垒:高;业务壁垒:高;行业潜力:高;流量渠道:数据平台、进销存系统等

总结:受到来自设备、软件等多方面能力不足的限制,当前的业务方向更多的是在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上,指导工厂生产和管理。但技术与业务壁垒是孵化更强大或可以反哺中国制造业的物联网技术的最大阻碍,但一旦这样的阻碍被打破,行业信息流动会越发的标准化,生产到市场的效率也会更高。

案例:阿里犀牛工厂

与车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受到国家政策、资源的倾斜更为巨大,但相应的问题也越发严重。至少电动车的生产设备中国已经可以自主生产绝大部分,但我国大多数工厂高端的生产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甚至前段时间matlab被禁止,引发了很多人对我国在工业软件上落后的感慨:中国确实在飞速发展着,但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体现在方方面面上。

在如此之多的局限下,我国智慧的劳动者也摸索着尝试走出一条道路,那就是数据。

无论是生产材料的数据、生产设备的数据还是生产效能的数据,结合AI技术,都可以将人类的经验更好地自动化地积累到软件上,改善成本。

当前深入到工业互联网行业内的企业,也都是具备更好的数据收集策略与方式的方案商,AI等技术反而不再构成技术壁垒。

但行业壁垒与技术壁垒始终让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做不到从设备制造到使用的闭环,这些数据发挥的作用并没有被最大化,对物联网技术催熟和能力复制的效果也更是有限,工业互联网的成熟可能反而需要等待更成熟的技术和更创新的业务模式。

2020年9月阿里高调推出的犀牛工厂就向外界发散着强烈的信号:它将打通生产到市场全周期,带头继续颠覆服装产业。

犀牛工厂的实用性也引发了很广泛的讨论,不少业内人员也从非标准化的业务给出了有理有据的质疑,但实际上阿里现在能制造出可商用的工厂本身,比工厂有多赚钱更重要。

犀牛工厂会成为一个话语权更重的锚点,阿里在逐步将整个产业上下游打通,并完成从生产到市场的完整闭环,那么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服装行业会更加地向着阿里的标准化去进化。

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会为了获得阿里这样更稳定的客户,而让自己的产品更符合阿里的标准,并且在这个过程里,合作的标准也会越来越清晰,最终总会有产业链去完成标准化的过程。

同时只要阿里能保持从市场需求出发,倒逼自己迭代工业技术,而不是为了更自动化的制作流程去生产不被市场欢迎的衣服/产品,那么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而从阿里的基因与服装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看,这点并不值得忧虑。

从阿里身上、从服装行业的特殊性,我们也应当能看到更多数字型企业的雏形:未来从生产到市场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且在技术进步幅度不足以打破买方市场的局限下,市场会倒逼生产方进行变革,同时生产力进步也会冲击市场。比如犀牛工厂很可能会因为制造成本的降低而从市场上淘汰掉现在拼多多上的白牌或者原本定制化程度有限的服装品牌;对潮流更敏锐的品牌,他们的设计如何被沉淀到工厂能力里,又有哪些需要被沉淀,也一样是对犀牛工厂的考验。

在行业同时对响应力的弹性和标准化的效率有要求时,过去的中国制造是通过把压力分摊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企业来缓解问题,在服装制造上这个问题尤其突出。阿里能否利用好数据能力对市场保持洞察进而反哺生产力,同时又利用卓越的生产力配合自己的商业策略,这是中国所有面临转型的制造业都期待的一份答卷。

数字型企业要做什么?

时代的车轮缓慢但不停歇地向前进步着,最终无论是欧美成功把工厂搬回本土并用物联网等新技术降低人工成本,还是中国突破技术和人才封锁完成“中国智造”的伟大转型,人与机器协同所面临的问题最终一定会被解决。

目前看在中国这个市场上孵化未来科技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大的,也一定是由一系列科技公司引领这个变革,并重塑未来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这样的企业最终会进化成我们说的数字型企业。

在这个进化的过程中,数字型企业在解决的就不再是一个公司的问题,而是一个产业的;面对的也不是业务的变化,而是时代的。

本文提到的小米用投资+市场打造了一套相对封闭的生态、镁佳从供应侧驱动更加面向用户的生产方式、以及阿里结合自身行业优势打造产销一体的闭环,可以反映出不同行业面临的问题和不同企业解决方案的差异。

物联网也好、互联网也罢,技术的发生和进步是业务问题与技术惯性共同催生的结果。但对技术的应用,考验着企业商业、技术甚至是文化的战略眼光。

数字化转型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技术发展的变化,中国上下文的变化,结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对未来进行有限的推演,后续文章会从数字时代的变化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四个抓手进行更多的讨论。

免费试学
课程好不好,不如实地听一听

封闭学习

2

1

联系我们

电话:028-61775817

邮箱:1572396657@qq.com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西城国际A座8楼

  • 新闻频道_关注IT技术应用资讯-学到牛牛
    新闻频道_关注IT技术应用资讯-学到牛牛

    扫一扫,免费咨询

  • 新闻频道_关注IT技术应用资讯-学到牛牛
    新闻频道_关注IT技术应用资讯-学到牛牛

    微信公众号

  • 新闻频道_关注IT技术应用资讯-学到牛牛
新闻频道_关注IT技术应用资讯-学到牛牛

学一流技术,找高薪工作

新闻频道_关注IT技术应用资讯-学到牛牛

7-24小时服务热线:

028-61775817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蜀ICP备2021001672号

课程问题轻松问